近日,美國街頭一臺送餐機器人在執行任務時突然自燃,現場濃煙滾滾。初步調查顯示,事故原因可能為設備電池過熱引發起火。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服務型機器人安全設計的薄弱環節,也為快速發展的無人配送行業敲響警鐘。
據悉,涉事機器人屬于當地某科技公司的配送車隊,日常負責半徑三公里內的餐飲配送。目擊者稱,機器人行進途中底部突然冒出白煙,隨后爆出火光。消防部門迅速趕到現場處置,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但機器人已完全焚毀。技術團隊初步檢測指出,其鋰電池組在連續工作時散熱異常,導致熱失控引發燃燒。
這已是近半年內第三起同類機器人安全事故。專家分析,為延長續航時間,當前送餐機器人普遍采用高密度鋰電池,但散熱系統與電池管理系統(BMS)尚未同步完善。尤其在夏季高溫環境下,持續運行易使電池溫度超過臨界值。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采用劣質電芯或簡化保護電路,進一步加劇安全隱患。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件發生的商業區人行道與自動扶梯生產廠商所在工業區僅相隔兩條街道。有市民擔憂,若機器人自燃發生在自動扶梯等密閉空間,后果將不堪設想。實際上,自動扶梯生產企業近年已逐步引入阻燃材料與過熱保護裝置,而服務機器人的安全標準卻相對滯后。業界呼吁,應參考電梯、自動扶梯等成熟行業的安全規范,建立機器人產品的強制認證體系。
目前,涉事公司已暫停全市范圍內200余臺配送機器人的運營,并承諾為所有設備加裝溫度傳感器與自動滅火模塊。市政部門也表示將修訂《無人設備道路使用條例》,要求機器人必須通過抗高溫、防浸水等安全測試。與此同時,多家機器人企業開始與電池供應商合作研發固態電池方案,以期從根本上解決熱失控問題。
這場街頭火警警示我們:技術創新必須與安全保障并行。當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街頭,從工廠走進生活,其安全冗余設計、應急響應機制與行業監管標準都需同步升級。唯有如此,智能科技才能真正成為城市文明的助推器,而非安全隱患的導火索。